言论

除了杀人放火,什么都做?/黄利杰

几年前有个朋友加入非法集资诈骗集团,我尝试劝阻,他回应道:“能够赚钱的事,只要不是杀人放火,我什么都做!”我顿时感到不寒而栗,交谈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指中国某间大学邀请所谓的成功企业家到校演讲,这名企业家竟然在台上说出一模一样的话:“能够赚钱的事,只要不是杀人放火,我什么都做!”



更可悲的是,这句话一出,立刻获得台下大学生听众的掌声如雷,令现场一位教授忧心忡忡,感慨道:“再如此下去,我们会培育出怎样的下一代,这社会将变成什么样子?”

一场讲座,影响几千大学生,几千大学生再把同样观念传达给身边亲友,毕业后就职或做生意,又把同样的概念散播给同事、下属、商业伙伴等等,这股思潮很快就会汇成巨流。

难怪中国的黑心食品势不可挡,逼得家长必须购买外国奶粉才安心;也难怪大马参与刮刮乐或金钱游戏的年轻人被揭发或控上法庭,非但不感羞耻,甚至还一副洋洋得意的自豪貌。

因为他们相信,除了杀人放火有罪之外,其他任何事情都没错,都对得起自己良心,所以就算顾客吃了黑心食物丧命,或投资者棺材本被骗而自杀身亡,他们仍然可以无动于衷。

其实“除了杀人放火”以外,不应该做的劣行还有很多很多,商场上常见的有偷工减料、鱼目混珠、揘造事实等等,而犯法的罪行更包括走私贩毒、诈欺偷盗等等,难道都可以做?



悖论竟能一呼百应

我多年以来有听讲座的习惯,常见有听众反驳主讲人的言论,也看过有主讲人的水平过低或观念偏激,导致半数听众离席表态,但为何上述如此明显的悖论,竟然能一呼百应?

这只能显示很多听众早就有类似的想法,观察一下身边的父母建议孩子选择大学科系是如何强调“钱途”,如何笑贫不笑娼,如何合理化商界里贪污枉法的现像,就能知悉当中因果。

尤其连教育工作者都能只为了钱,把学校沦为老千的宣传工具而没有一丝愧疚,还扬言以后依然会接受这种捐款,那不正是鼓励学生只要能赚到钱,就算去做老千也无所谓吗?

黄利杰■新闻从业员

反应

 

言论

通讯部是网骗第一道防火墙/南洋社论

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收到一封“沙地王子”向她求婚的电邮,她截图后分享在脸书,配上一句英文“Seriously?”,这句话可解释为“认真的吗?”,但如果取掉问号,也可解释为“很严重了”,因为竟然连她也被诈骗集团视为猎物,网骗是不是太猖獗了?

但是,张念群的帖文在“Seriously?”后面加上3个狂笑表情图像,明显的是把它当着开玩笑的成分,大过警愓民众“事情很严重了”。

更加正视网骗问题

看网民的各种轻松回应,这一个玩笑开得很合许多人的口味,有者说“先答应看看,万一是真的呢”,也有者说“在一起,在一起,在一起”等等的玩笑话,却不见有人将议题转至“可见事态严重,正好副部长可以更加正视网骗的问题”。

这年头网骗何其多,张念群开玩这个玩笑后,即有一名男子陷入线上投资骗局的新闻爆出来,他是通过所谓的“投资专家”发送的链接,下载了一个虚假投资平台应用程式进行投资,结果为了提出投资获利时,反被引导至来回转账达44次,总结后才知被骗走了168万8725令吉。

受害人是如何接触到并信任了“投资专家”,其中可能涉及爱情包裹的“前戏”,也有可能纯粹是被高明的投资网骗集团牵引入局,成为网中“水鱼”,抑或是交到了“摩纳哥公主”女友,并要与她联手打造属于两人的岸外金融集团后“私奔”,总之会受骗者都是被诈骗集团攻占了防备心,被操控了思考能力。

这一类老套但依然有效的网骗,近10年来也不知骗走了马来西亚网中人多少亿令吉的血汗钱,而且还一直在施骗并常有得逞案例,甚至这几天诈骗集团的诈骗电邮还寄到副部长那儿,并成为了网民轻松开玩笑的谈资。

其实副部长是可以更严肃看待,并以更正面的方式以身试法,直接引导民众,应该如何面对这种诈骗电邮,或者透露当局是不是会有一种识别诈骗电邮的智能系统,会先替网民挡住这第一道骗术。

此外,这类诈骗电邮行之有年,通讯部成立多时,是不是已经有了反追踪诈骗电邮的系统?有没有和脸书公司达成反追踪诈骗用户的协议?有没有建立起凡起疑即追踪的监视团队和流程,而非等有人投报出事了才来追踪找不到的影子……?

网骗案手法大同小异

以“沙地王子”电邮为例,张念群将它转成玩笑课题的处理手法,有可能另一方面是在曾经的网骗受害者伤口上撒盐,大可不必,这种电邮话题也没什么新鲜感,张念群大意了。

网骗案到今天还是严重的,手法还是大同小异的,诈骗集团如何得知受害者银行户头皆存有巨款,也是一个谜团,把这些所有可保护国人血汗钱的疑窦查出来,肯定比去玩无聊的沙地王子玩笑更有意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