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雪州苏丹“当头棒喝”/章龙炎

雪兰莪苏丹沙拉夫丁4月12日通过“雪州王室办公室”面簿专页,展示殿下购下的一幅艺术画,并悬挂在殿下的私人书房中。

这画特别之处,看似以我国的下议院殿堂为背景,除了中坐者和坐在其座位前的两名职员保持人样之外,两侧席坐满了青蛙和表情与姿势各异的各种猿猴,明显的是“影射”及讥讽那些跳槽及行为幼稚可笑(此前有议员已经被称为乌叶猴)的国会议员。

根据报道,雪苏丹收藏的画作引起大量网民的共鸣。说实在的,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很大程度放映出人民的心声,但我是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

不出声就是默认?

首先,按照某些政党领袖及其支持者的逻辑,不出声就是默认;他们到现在不出声不就是默认是猿猴了吗?

其次,国阵会在2018年全国大选倒台,主要因素据说是敦马哈迪医生“改过自新”带领马来西亚摆脱“盗贼统治”。所以,选民尤其是华人选民支持的人民代议士,都成了救国之士,而那些被敦马的土团党收入的不少“政治青蛙”,也都是救国之士。在国会上叫嚣的国会议员,也是救国之士,把他们描绘为青蛙猿猴,还会引起这些人的共鸣,让我感到困惑。

其三,其实作为一个选民,又把“一人一票”当作是神圣的使命义务,你选的议员被讥讽为猿猴青蛙,不是对你的选择的一种侮辱与讽刺吗?有此心态的人能够对此画产生共鸣,我感到费解。他们至少应该站出来为选出的代议士说几句话抗议。

不要误会我反对政治人物作为一个群体的讥讽。我向来就认为,政治人物不能作为道德模范。对雪州苏丹不但能够赏识画作,还通过社交媒体展示出来,希望对相关的政治人物可起到“当头棒喝”——尽管这只是个幻想。

再说,雪州苏丹此举,比我们华裔同胞喜爱动辄在社交媒体搬出汉奸走狗高明多了。

这些都是此画能引起共鸣之谜!

反应

 

优生活

游走抽象与具象之间 戴淑贤完美是一种束缚

报道|陈艾薇

摄影|黄亮辉

色彩在画布上跳跃、舞蹈,抽象与具象交织成一幅奇妙的画卷。戴淑贤(Suk Tai)的画作,如同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窗口,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诗意与梦幻的艺术世界。每一笔触都饱含艺术家细腻的情感,似乎在与观者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她的画,不仅是一幅视觉的盛宴,更是一面情感的镜子,折射出她对生命、对世界的独到见解,引发观者内心深处的共鸣。

戴淑贤的作品常常在抽象和具象之间游走,将具象的形象融入抽象的背景中,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这种结合方式使她的作品既具有一定的写实性,又充满想象力和神秘感。

其对色彩的运用大胆且自由,她常常通过强烈对比的色彩组合,营造出震撼的视觉效果。不仅如此,她还善于运用色彩的细微变化来表达情感的微妙之处,用色不受现实束缚,比起一板一眼地遵循人事物原有的颜色,她乐于用色彩来构建一个独特的世界,借此表达她对世界的独特理解。

有时,戴淑贤的色彩搭配更是即兴且随心的。她笑说:“画的时候想要用这样的颜色就用了。”

与灵魂深层对话

对于画家来说,每幅画作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而绘画的种类和风格,则是画家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戴淑贤说:“画画是我跟自己说话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把我在人生旅途中学到的东西、感悟、想法等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借此巩固这些概念,并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这不仅意味着她通过画笔表达内心的情感,更意味着她借由绘画,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每一笔勾勒,每一抹色彩,都是她与灵魂的深层对话,是她在艺术的殿堂中,寻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

引发公众想象力

当然,艺术的魅力在于展现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性,戴淑贤也喜欢与人分享她的画作:“如果不与人分享,就失去一部分的意义。”

她深信,艺术作品应该具有独立的生命力。她乐于与观众分享她的创作,却并不希望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过多地去解释每幅画中隐含的信息,因为这对她来说无异于说教。

“直接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看画的人就是通过我的眼睛去看画,这会让一幅画失去它的精华。”

艺术是包容的,它不设限、不评判。成长背景、学历、人生经历,这些独一无二的标签赋予每个人独特的视角。

当观众面对戴淑贤的画作时,每个人都仿佛会在画布上投射出自己的人生片段,从而产生千姿百态的解读。她乐于看到这种多样性,因为,艺术的魅力正在于它能引发观众无限的想象力。

“就好像你看到我的画时会问‘怎么眼睛看起来这么忧郁?天空怎么是这样的颜色?’,这些反应没有对错之分,都是独特的视角,对我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并且可以为我带来快乐。”

画作随性比例失衡

“完美”对于戴淑贤来说,似乎是一种束缚。

在她的艺术创作中,完美并非最终追求的目标。她的画作充满不拘一格的自由和随性,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时而粗犷,时而细腻,却总能传递出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气息。在她的画布上,比例失衡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手法。人物、空间、物体的比例常被有意打破规则,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夸张,还是空间透视的扭曲,都为她的作品增添戏剧性和神秘感,也因此更具个性和感染力。

戴淑贤认为,艺术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无瑕的技巧,而在于艺术家能通过作品传递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她说:“完美的画作对我来说,我会欣赏,但并不是我所追求的。真正的艺术应该源于内心,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

注重情感传递

从小便对人物绘画情有独钟,尤其钟爱线条粗糙、甚至略显笨拙的作品。线条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与不加掩饰的粗犷力量,总能触动她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她回忆说:“小时候画画,最喜欢不完美的线条,觉得它们有生命力,能表达出一种特别的情感。”正是从这些最初的画作中,戴淑贤逐渐培养出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她并不拘泥于传统技巧,也不满足于表面的精致,而是更注重情感的传递与内心世界的展现。

她相信一个艺术家的最大财富,是他拥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它不应当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对于外界关于技法和画风的评论,她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

戴淑贤并不回避对自己技艺的改进和提升,但她始终明白,在艺术的道路上,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

“艺术是一种自我表达,如果你只是去迎合外界的期望,就丧失创作的真正意义,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再怎么完美,终究只是无魂的空洞之物。”

戴淑贤坚信,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必定来源于对内心的真实表达。她的画作,不仅是对外界的回应,更是她与自己、与内心深处的对话。

正是这份忠于内心的执着,使戴淑贤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表现力,更在情感的深度上打动观者。她坚信,只有忠于自己,勇于表达内心深处的声音,才能创作出真正触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凝视生命繁盛

辨识无尽荒芜

戴淑贤的个人画展《识荒》(Confluence)即日起至12月8日在生活艺术与文化开放空间PapanHaus Collective八板屋开展。

12月8日《识荒》展

在《识荒》前,戴淑贤曾于2017年在吉隆坡举行《迷宫》(Labyrinth)个展。《迷宫》个展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母亲、女儿等女性形象。通过这些形象,戴淑贤表达对女性身分、女性困境的思考。

《识荒》则强调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就像画展上展出的画作,有她近年的油彩、版画、水彩及日常素描,这些看似不同的艺术语言,运用的工具也不尽相同,但都可以用来表达同样的主题,就宛如众水奔流趋向大海。

这次画展的主题也代表戴淑贤个人的心态,是用画笔记录下对生命的感悟,对世界的观察。就像《识荒》的宣传介绍语所写的:“凝视生命中的种种繁盛,辨识出无尽荒芜的初始。”

戴淑贤是八板屋幕后8位推手之一, 毕业于英国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和伦敦时尚学院,早年受教于马来西亚艺术学院,旅居英国及纽西兰多年后回流马来西亚。

在过去数年,戴淑贤开始转向拓展个人生命经验的版图,探索并凝视个人的自我在各种因缘条件中融合交滙,往四面八方流动、凝聚、冲突、成形、变化和消融的微妙关系。

好奇生命实相

其在创作上对自我进行更深刻的回溯,同时直面捕抓她对生命实相的好奇。从过去注重个体的展现,转向描绘大千荒原之中众生万相的生命之旅。

戴淑贤笔下的自我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地域和文化的冲击,个人欲念的影响,产生如同河流一般蜿蜒不断的斑斓变幻。

每件作品如同在荒野中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对映交织的繁盛景观。在探看画家笔下生命短暂本质的同时,观者可以在投入与抽离之间,找出曝露在生命旅程当中被隐藏的无序与有序的轨迹。

从创作中探讨佛学

《识荒》一系列作品是以“佛学”为基础进行创作的,画作中也不时出现一些符号性元素,比如说在佛学中十二因缘中象征“无明”的猪,以及贪嗔痴中代表嗔的蛇等。

戴淑贤说,《识荒》中的作品多与佛学的“十二因缘”理论有关联,表达她对佛学的理解与探讨。

“十二因缘”理论揭示生命痛苦与轮回的因果关系。她解释,在这十二个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中,“无明”作为第一个环节,是整个因缘链条的起点,它通过种种形式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体而言,无明导致“行”的产生,继而引发“识”的形成,最终形成生死轮回的无尽循环。

以画作中的猪所象征的“无明”为例解释,“无明”在佛教教义中是指一种内心的迷茫、愚昧与不觉察,它是所有痛苦的根源,是我们未能看清世界真相、未能觉悟的状态。

佛教哲学无明与觉悟

在《识荒》这一系列作品中,戴淑贤的画面往往呈现出充满荒凉感的景象,画面中时常出现一些抽象的符号或动物形象,这些元素构建一种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语言。她通过这些图像,探索佛教哲学中关于无明与觉悟、痛苦与解脱的主题。这种图像的呈现意在引发观者对自身存在与精神世界的深刻反思:我们是否也像这些“猪”一样被无明所困扰,无法从迷茫的状态中觉醒?

戴淑贤说自己对佛学非常感兴趣,也将之视为要学习的人生课题。

“就像我提到的作画是与自己的对话。其次它也是我的视觉日记及一种对人生课程的练习与提醒。在过程中,它让我不断警醒自己‘要戒掉贪嗔痴’、‘要戒掉口出恶言’、‘要保持正面的思维’等。”

迷茫中寻求觉醒

结语:

戴淑贤的《识荒》系列不仅是她个人对佛学哲理的深刻理解与表达,更是她在艺术创作中进行的内心探索和修行。

在这些作品中,佛学的教义与她对人生、对自我的反思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既深邃又具启发性的艺术语言。

通过这些画作,戴淑贤不仅与自己对话,也希望能引发观者对生命、痛苦、觉悟与解脱的深思。

她通过艺术的形式,将佛学哲理转化为感官和精神的双重体验,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在迷茫与困惑中寻求觉醒,走向内心的平和与清明。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