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预料升息也算诽谤?/林志斌

数字通讯部长法米最近找上了马来报章《每日新闻》的麻烦,仅仅是因为这家报章引述了经济分析员的看法,预料国家银行还会在短期内升息,就认为这是对国行和政府的诽谤。

当时脸书上的标题写着“隔夜政策利率预料最早在7月再次提升”,没有注明话出自何人口中,结果就撞在部长的枪口上了。

这事带出了几层的问题,首先最受法米关注的是个小问题,法米认为句子没有列出说话的人,让人误以为这是政府或是国行的立场。

不应草率解读标题

这未面也太自大了吧,报章不过为了标题精简而省略主语,部长凭什么认为背后说话的人就是国行或是政府呢?

媒体本身就是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而不是成为政府的喉舌;媒体省略主语说出来的句子,本也应该理解成某些社会群体的集体看法。如果希盟真的提倡新闻自由的话,至少要养成一个基本观念,媒体没有义务为政府涂脂抹粉说尽好话。

接下来,才是新闻自由层面的问题,我们的部长,真的需要回到以往那个让媒体人闻风丧胆的“喝咖啡谈新闻操作”的模式吗?

执政百来日,就学会了兴师动众传召媒体编采主管的文化,向媒体界,向社会表达的是怎么样的一种信号?是告诫媒体必须要听话吗?希盟到底还记不记得曾经承诺好的新闻自由?亦或是新闻自由也不是圣经,偶尔可以渡让的?

而且在这件小事上,法米的表现不只让新闻自由这个理想幻灭,在具体政治经济层面的理解也看着让人心寒。

部长的指控中,《每日新闻》的标题不是“有误”,而是“诽谤”。诽谤是何意?诽谤指的不仅是有关言论不实,还带有该不实言论会对他人名誉带来负面影响的意思。问题是,国行真的升息的话,到底对国行和政府的名誉,带来什么样负面影响?

宏观调控是国行本职

国家银行本来就是根据宏观经济环境,来制定货币政策。市场上热钱太泛滥,经济过热,就升息为经济降温;市场缺乏生气一片死寂,就用降息来刺激经济的运转,在宏观层面调控,就是国家银行的本职。

诚然,升息了一定有人欢喜有人愁,但希盟对升息的抗拒,似乎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

像我们的前财政部长林冠英,最近又对升息发表看法,说我国不应该升息,反而应该帮助团结政府稳定政局,专注控制生活成本。

只能说,这话说出来是可笑之极。国行之所以要升息,就是为了在需求端避免经济过热,控制通胀;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鼓励金钱的大量流通,正是导致市场上需求增加,物价上涨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况且,有着高度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国家银行,并不服务于稳定哪个政党或政府,而是服务于稳定市场经济;期待国家银行帮忙稳定政局,这个才算是“诽谤”吧。

团结政府百日,我还在衷心祈祷媒体和国家银行,可以超越政治立场地独立运作。

反应

 

言论

比特币真是财富密码?/林志斌

这段时间,身边出现越来越多“比特币投资者”,原因也很简单,在历经两年低潮之后,如今的比特币已经重振雄风,挑战着10万美元大关。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人骄傲地晒出收益截图;越来越多人涌入这个市场,把比特币当成了人生的财富密码。但这真的是一条“包赚”的道路吗?

回看比特币的历史,这条路径是如此充满既视感。2017年年底,比特币从不到1000美元涨到接近2万美元,当时所有参与到这场盛宴的人都觉得,这是一场永远不会停的狂欢。

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比特币就暴跌至3000美元附近。那些追高入场的投资者,可说是血流成河。

2021年的剧情同样熟悉。比特币价格一度突破6万美元,但接下来迎来的却是大幅回调,最低跌到1万5000美元左右。这个投资战场,再一次横尸遍野。

如今,比特币再次创下历史新高,市场情绪再一次被点燃。这样的环境下,历史的教训,很容易一而再地被抛掷脑后。

当然,并不是说比特币这种价值“虚无”的加密货币不值得投资。

加密货币究竟有没有真正的内在价值,市场上还在激烈争论着。

但我以为,要进入一个投资市场,投资者往往需要提高审慎,部署好策略,而不是在市场情绪最热的时候,才一股脑地冲进去。

投资的策略本来就有很多种,这无论在比特币,还是其他资产投资都一样。能从中赚钱的,从来都不是靠一时的运气,而是依赖长期的规划和理性的操作。

长期投资者胜利

像比特币今天的高光时刻,本身就是长期投资者的胜利。在一片质疑声中,他们悄悄部署,默默持有,如今自然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当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耐得起长期投资的寂寞,要当一个短期投资者在上涨的行情中分一杯羹也不是不行。但这类投资者能成功,靠的绝不是一时兴起、盲目冲进市场,而是拥有明确的止盈止损策略。

然而对于很多最近才出现的所谓“比特币投资者”,最容易成为“被割的韭菜”。

这些跟风投资者,没有明确的投资策略,只是被市场的狂热情绪所感染,只会看涨,却忽略了下跌的风险。

而最终,这场比特币的狂欢,始终是属于那些有勇又有谋的投资者。而那些缺乏策略、只靠一腔热血冲进场的人,往往很可能再一次成为韭菜。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