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风向变了 英文教数理来了/许国伟

将近20年的时间里,英文教数理政策又回到原点,也可能是又回到起点。

2002年时,时任首相马哈迪医生就提出了英文教数理的概念,当时由《马来西亚前锋报》专栏作家阿旺苏隆担任先锋角色,频频写文章为这项政策造势,铺路、探温。



老实说,站在要提升学生英文水平的角度来说,照理不会引起太大反弹。但是,当年的论战,却引发了这是另一种贬损母语教育做法的优虑,而另一个隐忧就是,英文教数理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英文半桶水,数理程度也降低,最后是整整一代人成了白老鼠,成了教育政策试验的牺牲品。

回首当时,英文教数理政策从一开始推行就是政治决定,而马哈迪更是一马当先,势在必行,而且是涵盖所有中小学,最终这项政策就赶在他卸任之前,仓促落实了。

整个过程里,反对的不只是董教总为首的华教组织,其实主要的马来文教团体包括马来作协,都是一致反对的,而当时还是在野党的人民公正党、行动党、伊斯兰党等都是一致反对英文教数理政策。

2-4-3方案有弊端



虽然华小最终获准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落实2-4-3方案,但董教总直指2-4-3方案有弊端,不但加重教师的负担,也大幅度降低了学生的数学水平。

到了2005年,第二届马来文教育与发展大会上许多马来学者更是痛陈这项政策,严重影响马来学生的数理水平和学习进度,甚至提出有超过50万名国小马来学生辍学,无法升上中学的惊人说法。

民间反对,但官方依然坚持,而退休了的马哈迪依然时不时公开替英文教数理政策辩护。因此在2006年时,当时教育总监阿末西邦就说,在推行英文教数理政策前后,初中评估考试考生表现都很稳定,且2006年的成绩比前年好,堪称是英文教数理政策成功。

但是,到了2007年时,巫青团副团长,也是时任首相阿都拉的女婿凯利在巫青大会直接说,英文教数理政策看不到成效,政府就应立刻转换,改回马来文教数理。

自此,政治风向变了,官方的说法也变了。

2008年全国大选后,就传出政府有可能在2009年取消英文教数理政策,到了2009年,时任教育部长慕尤丁更说,英化数理的效果只有2-3%,言下之意就是失败了。

当废除英文教数理成为最终定案时,教育部的统计是:全国近7500所小学只有不到5%,全国2192所中学只有不到9%是全面使用英文教数理。

十年前的那一场英文教数理政策,明显是把教育变成为政治服务,政策好坏随着政治风向变化,官方现在应该也少不了要有一番唱好的造势。

英化数理政策要回来了,敦马大可放心无需又仓促落实,因为当年坚持反对的政党或领袖,相信现在都会转态支持了。

反应

 

言论

招牌问题依法处理即可/许国伟

纯中文招牌的课题,再吵下去很可能不再是法规条例和商业操作的事,而是撩拨种族情绪了。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上个星期,在社媒贴文挑起商场的清一色中文招牌,说自己彷佛身处中国。

老人家这一声质疑,已经在撩拨种族情绪。本来老人家贴文碎碎念几句就算了,偏偏吉隆坡市政厅“神助攻”来取缔违例的招牌。

虽然当局事后说明,取缔行动跟敦马言论无关;可“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更别说时间点这么巧合。

这除了让人错觉,敦马有“喊水会结冻”的影响力,也使到中文招牌课题如燎原之火,引起更多人关注和讨论。

同时,也让有心机的政治领袖,找到了炒作的机会。

这几年来,中国餐饮业在我国发展蓬勃,从传统菜系到新颖口味的中国餐馆,有如雨后春笋四处林立。

本来,饮食文化是不同族群其中一个最好的交流方式。但是,如果凡事从种族主义入眼,观感就不同了。

他们不看中国餐馆带动的经济消费,就只看中国资本的入侵;不看中国餐饮带来的饮食变化,就只看中文霸权的问题。

因此必须警惕,不要让政治人物炒作这种狭隘思维,在国内形成21世纪的“新黄祸”论述。

“黄祸”,是19世纪欧洲极端种族主义者,利用人们广泛对黄种人(中囯人)的焦虑与恐惧,极力扩大渲染后制造的“假想敌”,来牟取政治目的。

如今不只巫青团长拿督阿克马,国盟的伊党和土团领袖更是落力炒作清一色中文招牌课题。

这不只是为了本身政治利益,或许国盟也想借这个课题,转移内部为争潜在首相人选的矛盾。

其实,清一色中文招牌的问题,不需折腾闹到这么大的,因为原本就可以依据法规处理。

隆市政厅已经说明,所有商店必须遵守1982年广告法令(吉隆坡联邦直辖区)及1976年地方政府法令的规定,所有招牌必须使用国文,也能使用任何语文,但国文文字必须处于显眼位置,字体必须大过其他语文。

隆市厅可低调处理

这风头火势下,隆市政厅可以低调地先通知招牌不符规定的商家,在一定期限内更改招牌,降低课题热度和冲击。

结果,执法单位是风风火火大张旗鼓的取缔,真是白送子弹给政客,给政客再炒作的机会。

这样的“神助攻”,还是免了吧。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