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沈联涛、肖耿
在本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宣布将在2035年使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海外媒体就此热烈评论,主要围绕“中国崛起”话题。
事实上,习近平的计划远比大部分观察者所看到的更加全面与他的前任毛泽东和邓小平一样,习近平推出了一整套在未来几十年将中国转变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国家的战略。
成功的关键,是将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有机结合。
2012年,当习近平成为党的领导人时,邓小平开创的中国发展模式和基于自由开放市场的西方自由主义模式,都面临新的挑战。
中国的高速工业增长面临腐败、收入不平等、及环境污染的挑战。西方国家由于它们自己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也面临着收入不平等加剧的压力,对进口中国产品的兴趣减弱。
习近平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只有在社会稳定和诚信透明的治理的环境下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在过去五年中,他致力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反腐运动,将440位副部级以上官员拉下马。
他还实施了1500多项旨在实现经济再平衡的改革措施,从而在他的的第一个任期内,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稳定在6.7%的“新常态”速度上。
习近平的第一个任期所获得的成就为他在十九大提出的宏大计划奠定了基础。
这个计划制定了清楚务实的短期目标,即到2021年将中国建设成“全面小康社会”,也就是人均收入要增加到每年1万2000美元(5万400令吉),即世界银行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以上。
制定中国梦长期策略
习近平的报告还为实现“中国梦”制定了一个长期战略。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复兴”,让中国在2049年可以与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并驾齐驱,重新引领世界。
按照习近平的愿景,一个透明、可问责、得到人民支持、对社会负责的中国共产党将担当这一历史性转型的护航者。
这是一个复杂的计划,但体现了深刻的中国发展逻辑。可惜许多海外观察中国的人士并没有理解其要点。
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与通过定期选举来引导政策的典型西方政党竞争模式不同,中国发展模式主要依靠一党领导体制下的学习和适应能力来调整其发展战略。
对中国这样地区差别巨大的大国来说,这样的发展模式可以理解,因为它可以在稳定性与灵活性之间取得平衡。
中国的发展不是以自主的市场结果为指引,而是以中央政府的选择为引导,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公共品、制定规则、并统筹系统性重要机构。
为了避免由于过度政治竞争可能产生的社会动荡,中央政府也同时任命重要的省级和市级官员、并调解地区间的纠纷。和有远见。
国家与市场关系常被误解
同时,在市场和社会最活跃的地区与城市层级,地方政府展开各种政策试验,并将试验结果反馈给国家决策部门以便改进全国性的政策。
地区竞争不但推动了总体经济增长,也确保了各地区的特殊需求,不管是北京这样的超级大都市的需要,还是中国农村地区的一个个小村庄的需要,都能获得关注及解决。
随着当地实际情况的变化,新的解决方案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新问题。
因此,至关重要的是各个层级政府需要结合当地各行业情况不断调整政策,与时俱进,适应形势发展。
在中国发展模式,国家与市场都扮演重要角色,但国家与市场关系常常被误解。
在最近几十年中,中国利用国有企业建设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从而强力支持中国的市场与民营企业发展、
今天,国企在社会工程和研发方面仍扮演着重要作用,但国企的商业模式由于全球化和颠覆性技术的影响而正面临压力。
正因如此,习近平在他的计划中加入支持继续开放市场的措施,包括制定鼓励竞争的法规来确保由市场决定价格及资源配置,以提高生产率。
但全球化和迅猛技术革新环境下的市场自由化却可能产生一些具潜在破坏力的趋势:如个别超级科技巨头的出现会对传统就业、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带来冲击。
强化市场监管执法
此外,市场自由化的速度往往超过了监管和执法的进步,这给投机和避税等弊端创造了机会。
因此,在最近几年中,为了稳定经济与社会,中国政府强化了几乎所有行业的监管和执法。
政府一方面承诺推出市场自由化的政策目标,但另一方又收紧监管,这个表面的矛盾导致了局外人的迷惑。
但如果我们仔细考察现实状况,就会看到只有通过有效的正能量政府干预,才能抵抗既得利益集团操纵国家机器徇私舞弊行为,才能避免过度政治竞争导致的懒政无为,才可以真正纠正日益加剧的社会失衡。
强势领导去官僚
习近平的计划中的另一个看似矛盾的方面,是他坚持所有国家事务都必须由党来领导,同时又承诺要强化依法治国。
同样地,只要更仔细地观察,就能发现其中的逻辑:在通往依法治国的转型道路上,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力来扫除官僚主义顽疾及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团对改革的阻力。
在一个由多种多样的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复杂、动态、不断演化的制度体系,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划一发展模式。
尽管各国所追求的生活方式、营商环境和社会体系也许越来越相似,但要达到这些共同目标,各国需要走自己的路,根据自身特有的需要、偏好、结构和历史遗产来选择各自的发展模式。
迈向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路线图已经被勾勒出来,而且中国也明白,这个路线图可以、且必然会根据未来的需要加以修改。
名家观点·沈联涛、肖耿
石习会推动恢复对日免签

石破茂(左)与习近平会面,同意解决两国关系的障碍。
报道:毛峰
习近平与石破茂出席在秘鲁会谈,习近平引用孟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名言勉励石破茂扫除中日障碍,也允诺落实对日免签和解禁水产。
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不能只说不做坐而论道。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与日本新首相石破茂在秘鲁举行面对面会谈,习近平引用孟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鼓励石破要勇于破除中日关系障碍。石破表示,希望日中双方努力,不断积累具体成果,让两国国民实际感受欣慰。
据《亚洲周刊》了解,中日两国首脑决意联手先搬掉当前阻碍中日互惠关系发展“两块石头”,即尽快恢复中国对日公民赴华短期免签和取消中国对日本水产品进口禁令。
同时通过加强多层次高级别对话与多领域交流,把中日推进战略互惠关系落到实处。
共同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峰会的中日两国领导人于日本时间11月16日上午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首脑会谈,这也是石破茂再任首相并第二次组阁仅仅5天,就与习近平首次进行面对面会谈。
为了避免被日本媒体渲染过于“媚中”或“亲中”的形象,石破茂在与习近平拍摄“握手秀”时刻意保持了不苟言笑之严肃,但内心却对最快时间内实现与习近平面谈喜出望外。由此也释放出石破新内阁新政权有意推动日中两国战略互惠关系的积极意愿,成为中日关系改善的一个转机。
首次石习首脑会谈以同声传译方式进行了约35分钟,超过了原定的20分钟。
扩大中日共同利益
中日两国首脑同意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扩大中日共同利益,也就中日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坦率交换意见。
习近平在会谈中表示,在国际和地区局势发生巨变的情况下,中日关系处于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中国与日本相互是伙伴,希望恪守不会成为威胁的共识,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对此,石破茂予以了积极回应。他表示,日中两国拥有共同的大方向,对国际社会也具重要意义,希望与习近平建立坦诚对话的关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在会谈中特别引用了孟子的“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暗示鼓励石破茂要勇于继承其政治恩师田中角荣冲破阻力恢复建立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胆识,为改善中日关系决不退缩,勇往直前。
据《亚洲周刊》了解,该孟子所言是日本原首相田中角荣生前经常引用的名言。
石破茂是在田中角荣亲自扶持下走上从政之路,当选国会议员并石破天惊当选日本首相的。
在日本政坛保守政治势力对华强硬占据上风,石破茂在自民党内支持基盘并不牢固的背景下,习近平用石破恩师信奉的孟子名言激励石破,凸显了北京希冀石破茂能为突破当前中日关系困局有所作为,也为目前在自民党内根基不深执政基盘并不牢固的石破内阁增添政绩。
日核废水引起反弹
石破在会谈中心领神会北京政治意图并积极跟进表示:“为推进日中关系稳步发展,国民的理解和共鸣不可或缺。希望通过双方的努力,不断积累具体成果,让两国国民能够实际感受到日中关系的发展值得欣慰。”
对此,习近平同样心照不宣,当场允诺将按中日协议落实解禁对日本全部水产品暂停进口的措施。
去年8月日本正式开启“排海阀门”,将福岛核事故中经处理的核废水直接排入大海,造成中国强烈不满与反对,并出台强硬措施,禁止日本全国水产品的进口。
对此日本一直呼吁中方尽快取消对日本全部水产品进口的禁令,成为了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现实新问题。
中日首脑秘鲁会谈后随即就有日本媒体传出消息称,中国国营旅行公司领导等已接到相关通知,中国政府正在考虑恢复疫情前对日公民短期逗留免签政策,最快将在11月底前正式官宣。
这被视为中日首脑着手切实解决影响中日关系第二个问题的又一新动向。
《亚洲周刊》于去年8月中旬报道了中国应尽快恢复因冠病疫情而暂停对日本公民短期赴华免签政策,对于有中国舆论提出要把恢复对日免签与希望日本实施对华免签划等号的“外交对等论”以及“单方对日免签不平等论”,指出了其可能会误导中国民众认知,实不足取。
《亚洲周刊》唯一独家报道引起北京高层重视,中国外交部由此因势利导,把扩大对外单方面免签,作为中国外交新政,以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免签政策持续扩大
去年12月始,中国决定对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马来西亚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
今年3月14日起,中国对瑞士、爱尔兰、匈牙利等6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单方面免签。
7月1日起,对纽西兰、澳洲、波兰3国试行免签。
11月8日起,对韩国、挪威、芬兰等9国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中国外交扩大开放和免签政策,为中国恢复对日本单方面免签政策创造了有利条件,为消除障碍,切实推进两国民众相互往来交流提供新动力。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