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金刚保护股市/麦传球
在大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我们都见证了比平时更加动荡而交易量也很疯狂的股市交易活动。
希盟概念股水涨船高,许多基金和精明的投资者,借此机会都从市场赚了钱。然而,好几个国阵概念股也应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那句话,都跌停板了。这一轮,不少基金也因为持有国阵概念股蒙受亏损。
这期间,各类散户向我提出几个问题:
1.“我应该止损还是买更多股票来降低平均成本?”
2.“我的股跌停板了,如果我在T+3没有钱持票而又卖不出,怎么办?”
3.“我还可以买希盟概念股吗?”
可悲的说,很多散户仍然是输家。有些是国阵概念股的持有者,而另外一些是后知后觉的希盟概念股追高者。看到股价连日下降,持股者越来越担心。然而,与此同时,卖空者也越来越开心。
作为股票市场的监管者,大马交易所有责任确保我们的市场,以公平和有序的方式运作。所以,各种市场稳定和保护机制一早已建立了,而且还由健全的监管框架来作后盾。
一旦这些机制被触发,交易所会马上实施市场稳定措施,以确保投资者有一个公平和有序的交易平台。
实际上,如果马交所没有实施许多保护投资者的措施,这一次好几只股就有可能会形成“迷你股灾”。
在大马交易所工作的15年期间,笔者有幸参与了好几个市场保护机制和风险管理措施的准备和实施。
在这一专栏,我和大家分享交易所四个主要的市场波动管理措施。
以后,我会再和大家讨论其他的市场监督系统和个股风险管理措施。

大盘断路器/熔断机制
断路器是一个应用于整个股市的市场管理机制,通过在正常交易时间内,暂停股市交易来控制富时隆综指的下降。
根据前一天的收盘指数水平,当富时隆综指在交易日内下跌10%,15%和20%时,大马交易所的断路器将自动触发。
这机制将暂时停止在大马交易所的交易,以及在大马衍生品交易所进行的股票相关衍生产品的交易。自大马交易所成立以来,断路器仅仅在2008年被触发过一次。
启用股市断路器机制,最重要的原因是让股市的参与者,在股市暂停交易的时间内,可以接收和评估更多最新的信息,以便在股市恢复交易时,能作出经过充分考虑的投资决策。
静态和动态价格限制
价格限制旨在通过降低交易者的非理性交易来稳定股市。它限制盘中价格在预设的价格上限和下限区间内移动。
一般来说,限价是通过参考前一天收盘价来设定的。在大多数股市中,上涨和下跌的波动百分比是对称的。
以大马股票为例,整个交易日的上下限都是一样30% (股价> 1令吉)或30仙(股价<1令吉),而首次公开发售股(IPO)、权证和债券等等则有不同的价格限制。
在大马,股价达到静态限价后(上涨或下跌),交易者还是可以继续交易。
除此之外,大马交易所在2013年12月实施动态价格限制,以补充很久以前就实施了的静态价格限制。
动态价格限制包括上限和下限,并且是根据百分比/绝对值的偏差不断更新。股价波动从上次做价的涨跌幅限制在+/- 8% (股价>1令吉)或+/- 8仙 (股价<1令吉)。动态限制不断改变波动性,来减少可能的股票操纵和因错误交易而遭受巨大的损失。
在大马交易所还没有实施动态价格限制之前,笔者曾听说有几起交易因输入错误的股价或订单而遭受巨大的损失。
有了动态限制,当特定股票触及动态价格限制时,股票的匹配将被暂停,交易商会有时间撤销错误的订单。
卖空的暂停措施
在2018年4月16日开跑的即日卖空,除了限制只有特定的280只可以卖空的股票外,还有几项措施用于规范即日卖空。
其中,包括如果它们的最后作价较参考价格下跌超过15仙 (股价<1令吉)或15%(股价> 1令吉),卖空交易将被暂停。此外,一旦卖空交易总量超过特定股票的每日最高限额3%的流通股,卖空交易也将被暂停。
基于以上即日卖空的措施,大马交易所于5月15日暂停力扬科技(EFORCE)、MyEG、乔治肯特(GKENT)和家盟吉(GBGAQRS),日内的自营交易商(PDT)和即日卖空(IDSS)活动。
股票下限价格
在大选后,MyEG和乔治肯特的股价遭受重创,连续两天跌停板。由于它们的股价在两个交易日连续两天以静态的极限价格交易,交易所在5月15日冻结了这两只股的下限价格。
大马交易所不是想影响或控制股市的正常运作,他们只是运用以上机制来维护一个公平和有序的市场,以便达到保护投资者的目的。
暂停市场交易或冻结股票的下限价格,是要让人们有时间获取最新的信息来思考,以便能避免因恐慌性抛售股票而蒙受不必要的投资损失。
【股势先机】捞底“捞到半山腰”?/陈泽荃
股市里,“捞底”听起来总是很诱人,毕竟谁不想在最低点买入,等着股票价格扶摇直上,赚得盆满钵满呢?
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背道而驰。在捞底的路上,等待和煎熬是家常便饭。
更令人焦虑的是,很多投资者发现自己在认为的“底部”买入后,股票继续跌跌不休,最终从捞底变成了“抄在半山腰”。
在股市多年,亲眼见证过一些逆向思考捞底而赚进斗金的投资者,也目睹了捞底到对股市完全绝望失去信心的人。
捞底是一门学问。股市变化无常,充满不确定性。即便有再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也没有人能百分百判断市场的最低点在哪儿。
因此,捞底并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投资策略,它更适合有资金、有耐心、懂得分析、并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

“底”的不同面貌
在股市中,“底”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每种情况对捞底者的要求也不同:
1. 技术性底部:
通过技术分析寻找支撑点,判断股价可能即将反弹。
2. 价值底部:
另基于基本面分析,寻找被低估的优质公司。
3. 市场底部:
整个市场因为大规模抛售而暴跌时,也有人尝试在整体市场低迷时捞底。但这需要有非常强的逆向思维和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在恐慌氛围中买入非常考验信念。
策略与底气
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往往取决于以下几点:
1. 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
捞底并非赌博,而是科学的决策过程。公司业绩稳健吗?跌势是因为行业周期性问题,还是公司监管出了问题?未来几年,公司所在行业的前景如何?如果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贸然捞底只会增加风险。
2. 资金管理和分批建仓:
股市中,分批投入是控制风险的基本手段。一次性“全押”(all in)不仅心理压力大,还容易因为时机错误而错失修正的机会。
此外,捞底时还需要明确计划:这次出手是为了短期反弹还是长期持有?在达到目标时,能否果断卖出?
3. 情绪管理:
“贪婪”和“恐惧”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当股价下跌时,听到市场的“便宜”论调,很多人会因为害怕错失机会而冲动买入。
但理性的投资者会冷静分析:当前价位是否真的合理?公司未来是否有回升的潜力?
4. 明确目标风险承受能力:
捞底之前要问自己:如果股价继续下跌,我能承受多大的亏损?如果市场反转,我的收益预期是多少?
这种自问能帮助投资者保持清醒,避免在情绪中迷失方向。
5. 注重现金流管理:
在股市动荡时,留有足够的现金是一种保障。一旦捞底失败,投资者仍然有资金应对突发情况或等待下一个机会。
挑战自我认知
捞底不容易,它不仅是一种投资技巧,更是一种对市场和自我认知的挑战。它考验投资者的判断力、耐心和执行力。在捞底成功时,我们能感受到智慧与勇气的回报;而在失败时,也能学会在市场中谦逊和反思。
愿每一次出手,你捞到的都是金子,而不是沙子。毕竟,股市的机会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以智慧和冷静的心态抓住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