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英离欧塑造美国之本/胡逸山
要更为基本地理解为何美国不时“爆发”与踏入在国际政治上的孤立主义,以至伴随之而来的经济上的闭关主义,就如当下的特朗普政府看来向着这方向越走越远般,可能还是要略为理解北美洲的近代历史与美国的建国史的。
我们常谓“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然而说得更贴切点,出生于意大利日诺亚的哥伦布当年率领西班牙的船队“发现”的主要是中美洲的一些岛屿,而不是北美洲大陆。
而且西班牙过后陆续占领的殖民地,主要也是在中南美洲,而不是后来更为蓬勃发展的北美洲。
在约500年前,英国出现了一批所谓的清教徒(Puritans)。
这批人来源于之前德国的马丁路德牧师所旋起而在欧洲开始盛行的宗教改革,力图否定天主教教会在人与神之间“中介”的“神圣”地位以及教会更为世俗的无上政治、经济与社会势力。
但他们在宗教实践上可谓极为“原教旨”,如在生活上力求回归千年经典里圣贤们一心向主的朴素与虔诚程度。
这些清教徒们一方面当然不肯受制于罗马的天主教教皇,但另一方面也不肯尊奉之前英皇亨利八世脱离天主教而创立的英国国教会。
弃英国赴麻省
在英国,这批清教徒在宗教高于一切的那个年代当然也就受到英国官方某种程度上的宗教迫害,要强迫彼等改奉英国国教。
彼等因此而萌生去意,要寻找一片得以让彼等自由信仰的乐土。
然而,彼等在欧洲大陆的同信们其实在欧洲各国也多多少少面对相似的被天主教与主流新教“两面夹攻”的窟境。
在这种两头不到岸的凄惨现实,首批如此的英国清教徒,毅然选择投奔怒海,乘坐“五月花号”横越波涛汹涌的大西洋来到今天美国的马萨诸塞州(也称麻省),在当地建立了根据地。

奠定移民国家特征
这是为近代北美洲殖民史的开端,也奠定了美国作为移民国家的特征。
自此,北美洲成为英国与欧洲各地不只是清教徒们,而是更广泛的(非天主教)新教徒们移居的理想地。
所以,一面虔诚侍主、一面努力奋斗(当然也包括赚钱)的所谓新教道德(Protestant ethics),也就成为后来美国的主流思维。
而英国当局也还是很机灵的,一看到在北美大陆上有了些主要还是英国移民的大小聚落(说是市镇可能太“沉重”,因为还没如此成型),便也毫不客气地越洋过来,把后者重整了一下。
这包括从荷兰人手里把纽约“弄”过来等,赫然在北美大陆上搞出约十三个殖民地来!这一来也就埋下了以后美国独立战争的种子。
胡逸山
【灼见】达因政治遗风犹在/胡逸山博士
前财政部长敦达因日前辞世。因为他年事高,所以他的离世会予人“象征一个(政治)时代终结”的感觉。其实不全然如此,因为至少两位与他算是同一个(政治)时代,而且严格上来说政治资历比他高的政治人物还健在,还不时出来针砭时弊。
这两位与达因至少平行的政界前辈,当然就是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以及也曾是财长的东姑拉沙里。印象中,我刚读小学时,那应该也是我的政治启蒙期吧!
马姑面和心不和
据当时大人们说,这两人面和心不和,尤其姑里一直对之前首相敦胡先翁没有选他继承相位,而让马哈迪雀屏中选而耿耿于怀。马哈迪医生当然也看得出来,所以要寻机把姑里边缘化。不过几年,姑里就被调任不及财长重要的国际贸易及工业部长。
再过几年,马、姑的政治斗争表面化,姑里挑战党主席失败、巫统变成新巫统、姑里另组四六精神党,后来却又回巢巫统等,那是另一段政治史了。
无论如何,取代姑里出任财长的,却是一位在政坛上名不见经传的后座议员、算是马哈迪吉打老乡的达因。有别于姑里的好搞政治,无时无刻在窥视着相位,达因则十足十是马哈迪最为心仪的那种技术官僚,少说话、多办事,政治上更没有野心。
当然,马哈迪最为欣赏达因的一点,应该就是达因会实践马哈迪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等混合议程,也就是通过政府的“钦点”,辅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这些人能继续拉动更多的人也富起来。
那个年代也恰好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大搞公家企业私营化,并且看起来蛮成功的时候,至少为这些半生不死的公企带来私企的活力,甚至还有转亏为盈的。
马哈迪当时老实不客气地东施效颦,也搞起大规模的私营化,把以前由政府直接经营的一些主要是基础建设或提供必要服务的机构私营化。但马哈迪却要来个一石二鸟,不但要私营化,还要达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社会经济目的。
钦点“幸运儿”无关绩效
所以,有别于英国私营化的选贤与能,以绩效为准绳的挑选经营者,本地的私营化就多是通过钦点、“提拔”一些也不知是具有什么资格的“幸运儿”来接手官营的大企业,而无端端地发达。所以后来出现多单的失败例子,甚至还要官方出手来打救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达因就是马哈迪这社会经济重组理念的最忠实实践者。在达因任财长时代,这种官方公开地“栽培”所谓“企业家”的做法可谓司空见惯,所以一些这些“企业家”们也被戏称为“达因的孩子”。
这种拔苗助长而非提倡绩效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一直延续至今。所以,达因的政治遗风可说是还没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