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财报市价以下“烦”上/麦传球

股市在8月是个“鬼咁”热闹的月份,不是因为它通常也是中国人的农历鬼月(7月),而是因为它是最繁忙的季度报告公布月份之一。

在大马的上市公司,无论如何不得迟于每个财年季度结束后的2个月,向大马交易所公布财务季度报告。



作为一名大马人,你会知道,许多上市公司倾向于在大马交易所规定的两个月截止日期的前几天,才公布其季度业绩。

马电讯(TM)也在大马庆祝第62个独立日的3天前,公布季度财务业绩。

尽管利润较上财年同期增长了12%,但股价却背道而驰下降,跌幅超过9.%,跌破4令吉的心理支持水平,一时间坊间议论纷纷。

财务业绩和股价变动之间的差异,确实给散户带来了很多困惑和疑虑,尤其是市场上的新投资者。因而,在各种股票投资社交媒体,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关的问题。

当然,相当多的人提供了关于财务业绩和股价变动分歧的原因和可能性。



有些提供了很好的答案,但其它的可能是误导、不完整甚至是错误的答案。

在此,我想分享一些财务业绩和股价变动分歧的原因和可能性。

但是,这不是马电讯的具体问题,每年还有许多其他股票表现出类似的差异模式的。

有一份研究报告将该股评级下调至“降低”。

该研究机构表示,降级是由于近期股价上涨。

报告方式误导

笔者发现上述分析员的报告和建议很有趣,因为他说股票的评级下调,是因为它的价格上涨了。

如果价格上涨会导致股票评级降低,那么在牛市期间是否必须降低所有上涨了的股票?

评级下调不是因为股票的基本面或前景不如以前那么好吗?。

当然,我们是明白他实际的建议的。可是,他报告的方式具有误导性,特别是对经验不足的投资者阅读。

他应该说:“如果价格低于某一水平,如3.70令吉,投资者应该持有。但由于价格在报告当天为4.08令吉,已经高于3.70令吉的目标价格了,所以建议减持或卖出。”

这样讲会令人更容易理解 。而不应该说,由于最近的价格上涨,所以建议卖出。

当然,我们不期望每个读者在技术术语或计算方面理解每个分析员的报告,但分析报告至少应该是可以令大多数读者都能理解的。

财务业绩和价格趋势分歧的部分原因如下:

1.我们总是将季度业绩与上财年同季进行比较,这将使我们能够比较一年前的表现,并捕捉季节性因素。

然而,尽管本季度的表现比去年同期好,如果表现比刚过去的季度差,投资者还会将股票出售的。

这是因为我们总是希望购买具有上升趋势表现的股票(除非较差的表现,完全是由于每年的季节性因素所致)。而且,最新的两个季度结果比去年的季度结果更可靠。

2.股票的价格部分取决于投资者对公司盈利潜力的预期。

若预期结果是利润会增加60%,那么当实际的结果仅为45%(仍非常好)时,投资者将出售持股,因为当前股价可能已考虑到60%的预期增长率了。

因此,投资者必须先查看市场或分析员对该股票预期的结果与实际业务的成绩,然后才决定买或卖。

3.很多时候,股价在业绩公布前已偷歩上升,这可能是投资者通过监控公司业务运营,提前分析到良好的业绩而“先下手为强”。

因此,当公司公布良好业绩,不论数字是在市场预期内或低于预期时,投资者将出售股票套利以便买其他还没上涨的股票。

股价在业绩公布前偷歩上升也可能是来自内幕交易。

因此,当公司公布良好业绩后,内幕交易者也出售股票套利。这也是股市很流行的格言:“买谣言,卖新闻”,交易者倾向于推高股票价格的谣言,然后在消息发布后卖出。

4.如果盈利的增加是由于成本的降低,而不是因为公司继续增加盈利,投资者还会将股票出售的。

公司是不能永久地降低成本的,因为做生意有最低的经营成本。

5.行业前景也很重要。

电信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赚幅越来越低。

因此,当投资者对行业未来前景增长失去信心时,他们将抛售股票并转向其他更有前景的行业,尽管股票表现出改善的财务表现。

6.如果当前的价格是基于10%的增长率,但最新季度报告仅为6%,那么内在价值将会降低,因此投资者也会出售股票。

7.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市场情绪也将导致抛售压力。

特别是当全球市场萧条时。

市场看涨时,20倍的本益比会被认为是便宜的,但当市场疲软时,10倍的本益比可能看起来是很昂贵的。

希望以后你不再会因为看到财务业绩与股价趋势背道而驰时,而感到匪夷所思了。

反应

 

财经新闻

【股势先机】捞底“捞到半山腰”?/陈泽荃

股市里,“捞底”听起来总是很诱人,毕竟谁不想在最低点买入,等着股票价格扶摇直上,赚得盆满钵满呢?

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背道而驰。在捞底的路上,等待和煎熬是家常便饭。

更令人焦虑的是,很多投资者发现自己在认为的“底部”买入后,股票继续跌跌不休,最终从捞底变成了“抄在半山腰”。

在股市多年,亲眼见证过一些逆向思考捞底而赚进斗金的投资者,也目睹了捞底到对股市完全绝望失去信心的人。

捞底是一门学问。股市变化无常,充满不确定性。即便有再多的数据和理论支持,也没有人能百分百判断市场的最低点在哪儿。

因此,捞底并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投资策略,它更适合有资金、有耐心、懂得分析、并愿意承担风险的投资者。

“底”的不同面貌

在股市中,“底”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情况,每种情况对捞底者的要求也不同:

1. 技术性底部:

通过技术分析寻找支撑点,判断股价可能即将反弹。

2. 价值底部:

另基于基本面分析,寻找被低估的优质公司。

3. 市场底部:

整个市场因为大规模抛售而暴跌时,也有人尝试在整体市场低迷时捞底。但这需要有非常强的逆向思维和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在恐慌氛围中买入非常考验信念。

策略与底气

成功与失败的分界线,往往取决于以下几点:

1. 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

捞底并非赌博,而是科学的决策过程。公司业绩稳健吗?跌势是因为行业周期性问题,还是公司监管出了问题?未来几年,公司所在行业的前景如何?如果无法回答这些问题,贸然捞底只会增加风险。

2. 资金管理和分批建仓:

股市中,分批投入是控制风险的基本手段。一次性“全押”(all in)不仅心理压力大,还容易因为时机错误而错失修正的机会。

此外,捞底时还需要明确计划:这次出手是为了短期反弹还是长期持有?在达到目标时,能否果断卖出?

3. 情绪管理:

“贪婪”和“恐惧”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当股价下跌时,听到市场的“便宜”论调,很多人会因为害怕错失机会而冲动买入。

但理性的投资者会冷静分析:当前价位是否真的合理?公司未来是否有回升的潜力?

4. 明确目标风险承受能力:

捞底之前要问自己:如果股价继续下跌,我能承受多大的亏损?如果市场反转,我的收益预期是多少?

这种自问能帮助投资者保持清醒,避免在情绪中迷失方向。

5. 注重现金流管理:

在股市动荡时,留有足够的现金是一种保障。一旦捞底失败,投资者仍然有资金应对突发情况或等待下一个机会。

挑战自我认知

捞底不容易,它不仅是一种投资技巧,更是一种对市场和自我认知的挑战。它考验投资者的判断力、耐心和执行力。在捞底成功时,我们能感受到智慧与勇气的回报;而在失败时,也能学会在市场中谦逊和反思。

愿每一次出手,你捞到的都是金子,而不是沙子。毕竟,股市的机会无处不在,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以智慧和冷静的心态抓住它们。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